首页 >> 清风驿站 >>廉政文化 >> 为官要有“不厌于心”的清醒
详细内容

为官要有“不厌于心”的清醒

来源: 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

明人刘元卿所撰《贤奕编·廉淡》有这样一个故事:唐朝刑部尚书李日知,因年老体弱多次自请退职,玄宗无奈只得批准。李日知回到家里便开始整理行装,准备启程,他的妻子大为吃惊地说:“家中毫无产业,财物也一无所有,你为什么这么着急辞职?”李日知回答说:“人亦何厌之有?若厌于心,无日而足也。”人的私欲哪里会感到满足?如果一味地放纵私欲,就没有满足的那一天。

李日知曾高居相位,致仕为刑部尚书,位不能说不显,权不能说不重,但退职时却两手空空。面对妻子的不解,李日知随口而答的“若厌于心,无日而足”,可谓是道出他为官从政的警言。也正缘于这“不厌于心”的时时自醒,李日知才不贪权恋势,才不计较家中产业。这种为官从政的理念,确实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效仿。

人置身于社会,要生活、要工作,也难免会遇到各色人等,自然也就免不了会滋生各种各样的欲望。“欲”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,本无可厚非,但大理学家朱熹说:“人欲之私也”,人的欲望是自私的,“循人欲,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”,遵循自己的欲望,刻意追求事事得益,但结果往往不随人愿,而且因欲望而产生的种种危害也会时常伴随着你。由此可见,作为从政者,如不能有效把控自身欲望,任其疯长、膨胀,最终必然会导致“三观”扭曲,求利于己,公权滥用。江苏省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海平在回顾自己所犯的错误时,具体概括为八个字:贪婪、自私、任性、侥幸。这八个字暗含的潜台词就是,这是我不克制个人私欲,任性发展,不断求利于己的必然。

“欲如水,不遏则滔天。”自古至今,无数事实证明,为官从政者若为了一己私欲心存侥幸,拿自己的前途与纪法博弈的,终逃不过身败名裂的下场。但如果能如李日知那样,懂得克制私欲、淡泊守志,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”,就能守得住清贫,抵得住诱惑,当然更谈不上被人“围猎”,或甘于被“围猎”之说。

“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,这不仅仅是做人的一种操守,更是为官的一种最根本的遵循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特别是领导干部,如果能时刻牢记一名共产党员所应秉持的初心与使命,有“不厌于心”的清醒,把好自己的私欲之门,才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、任何诱惑下,都不为“欲”所牵,不为外物所役,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(连韶光 岳艳阳)

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金盾网络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