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家书传廉抵万金来源: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“凭君莫射南来雁,恐有家书寄远人。”家书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、传意寄情的功能早已沉淀成一种独特民族文化,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。在一封封尺素、一帧帧信札所传递出的那份份绵远悠长亲情之中,不乏有告诫家人如何做好官的倡廉劝俭之篇,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有所借鉴,并深受启迪。 东晋陶侃,年轻时曾担任管理渔业的小官。一次,他派人给母亲送一坛腌鱼,谁料母亲却把坛子又交还来人,并写信责备说:“尔为吏,以官物遗我,非唯不能益我,乃以增吾忧矣。”一坛腌鱼,价值能有几何?但在陶母看来,渔官送鱼,分明有瓜田李下之嫌。这寥寥数字的家书,字字可见陶母教子如何为官的良苦用心,句句可知陶母教子如何从政的深远用意,家教之严可见一斑。 北宋欧阳修因受良善家风的滋养,不仅为官勤政廉洁,两袖清风,而且也非常重视对晚辈的教育。侄子十二郎要来看望他,他回信特别嘱托:“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,吾不缺此物,汝于官下宜守廉,何得买官下物。吾在官所,除饮食物外,不曾买一物,汝可安此为戒也。” 此信虽短,但意蕴深长。欧阳修现身说法,告诫在外做官的侄子,应恪守廉洁,严禁购买辖区内出产的东西,以免引起种种猜疑,落人口舌。这样的清廉家风,连苏轼都赞不绝口:“凡人勉强于外,何所不至,惟考之于私,乃辨真伪。” 家书倡廉显大爱,乡信劝俭亦情深。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生为国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临终前拟写家书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 以此来叮嘱儿子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。 清朝名臣林则徐,1839年踏上了查禁鸦片的艰难征程。在《致郑夫人书(寄汇银两)》的信中,他这样写道:“但接来信,知夫人需款甚急……得钱不易,家中可省则省,即此三百二十两纹银,亦从节省中剩得,不能以一行作吏,即视钱如粪土也。”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,却将林则徐日常律己律妻甚严,反奢崇俭之风跃然纸上。 同为清朝名臣的曾国藩在俭上也很讲究:“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,用一番苦心,不特家常用度宜俭,即修造平费,周济人情,亦有一俭字意思。” 窥一斑而知全豹。曾国藩以俭为教条严格要求家人,要求自己,事事坚持以俭为美,处处上心以俭为荣,所以他既实现了“持身俭,则自立自尊,不求他人;治家俭,则家业兴隆,永世不堕;为官俭,则以俭养廉,居高不败”的人生追求,也成就了 “一品丞相”的美名。 非俭无以养廉,非廉无以养德。知古鉴今,古贤者家书中的诸如殷殷教“廉”、相携崇俭等等此类,如坛坛老酒,经岁月酝酿愈显醇香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特别是领导干部,应该也应当从这些家书中汲取营养,强化家风家训建设,在廉和俭的坚守中,忠实践行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初心和使命。(太康县纪委监委 连韶光 岳艳阳) |